傳統的秦嶺-淮河供暖線已經過時,南方冬季的陰冷天氣遠比北方難熬,同時近年來南方地區屢遭“冷冬”,12月中旬,上海、杭州、南昌、長沙、重慶等南方城市紛紛降雪,降雪範圍比北方還要大,氣溫再創新低。南方寒潮再次引發了一些市民對於集中供暖的呼籲。南方供暖是關乎民生之大計。但是傳統采暖習慣造成的南方區域沒有集中供暖管網係統,環境汙染,資源浪費,以及南方嚴寒期較短且居住疏散都造成集中采暖的困難,給南方區域的集中供暖問題帶來了很多的障礙和阻力。那麽,怎麽才能最大限度兼顧供暖需求和可實施性,讓南方居民在享受溫暖冬季的同時,還享受低碳環保、經濟舒適的生活呢?針對此問題本文進行了調研,分析南方供暖的技術路線和難題,提出解決方案。
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和網絡調研兩種方法,了解百姓對於南方供暖的現狀及需求。
實地調研以重慶主城區爲例,進行調研,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10份,其中86%的人冬令采用采暖措施,其中常用的采暖措施有家用式空調、小型電暖。同時,從供暖時間上看,南方地區的供暖時間一般爲12月、1月和2月,而北方的供暖時期爲11月-3月,長達五個月。南方地區天天的供暖時間一般爲3-4小時,與北方相比,時間較短。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要緊的供暖方法所用能源爲電能,根據供暖天數和供暖小時,確定南方地區冬季供暖共需3.5×106度。
網絡調查
通過“問卷星”軟件調研,在網上發放問卷,通過對IP地址和回複問卷的時間來篩選,確定收回有效問卷爲56份,圖3看出網絡調研數據來源廣泛,涉及中國各大省份。全國範圍內來看,其中66%的人支持南方供暖。在能力足夠的情況下,選擇金旗艦暖氣片集中供暖達到100%,44%的人在能力足夠的情況下仍會選擇空調,與現場調研結果相近,因此要解決空調係統所産生的能耗是關鍵問題。
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親自主導以秦嶺、淮河爲界,劃定北方爲集中供暖區,南方不集中供暖,此即爲南北供暖線。劃定理由是秦嶺在冬季可以阻擋西伯利亞冷空氣入侵,同時當時能源短缺。因此劃定年日均氣溫穩定低於或等同5℃的日數大於或等同90天被界定爲集中供暖的地區,其他地區則不供暖。
南北供暖線,是資源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的産物,這種用南北分界線一刀切來決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已經非常不符理。近年很多南方城市,冬季日均勻最低氣溫低於6℃的天數都在90天左右,甚至超過了100天。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諾等現象導致極端氣候頻現,冰雪南移,南方城市供暖需求越來越迫切。
冬季供暖不僅是求舒適,更是求健康,求生活之必須。
民衆的需求
通過調研,我們看出,90%的南方居民都贊成冬季供暖,使用家用式空調的居民中47%的人認爲這種方法不舒適。民以食爲天,國以民爲本,我們要滿足居民的需求。國家應該加大力度,盡快提出解決南方供暖的有效措施。
市政熱力管網集中供暖
南方冬季需要供暖已是不爭的事實。但供暖並不同同於集中供暖。這將讓目前的緊缺的能源更加不堪重負。同時南方建築不同於北方的建築,其外圍護結構不同,南方的圍護結構不順於保溫的特征,將帶來更大的能耗。其次,從經濟角度來看,南方城鎮在早期規劃時並未考慮集中供熱時管道的敷設問題,同時南方城市現在發展已成規模,如果采用集中供熱,管道敷設、房屋改造等問題設將會帶來巨大的財政負擔和不便。另外,南方供暖周期短,若照搬北方集中供熱的方法,將造成設備的大批長時間的閑置。小區集中供暖也屬於集中供熱的方法之一,但由於小區集中供暖不需要采用大規模的集中熱源,可應用許多新型能源,且管網的敷設相對簡單。在南方要推廣小區集中供暖的核心問題是能源,而南方的能源結構以天然氣和電力爲主,許多城市禁止使用燃煤。小區集中供暖早已在南方多個城市試用,地源熱泵是使用地球所儲藏的能資源作爲冷熱源進行能量轉換的能源技術,不僅可以在夏季供冷,冬季供暖,還可以提供生活熱水,且其還具有節能環保等優點。近幾年來在南方發展迅猛,對於規模不大的小區,應積極采用適宜的熱泵技術實行南方地區的供暖。由於熱泵也存在一係列問題,因而在使用熱泵技術爲小區供暖時,在設計中應考慮現已出現的一些問題,保證係統有效的運行。
除了地源熱泵,在南方解決供熱的能源問題,還可以使用工業廢熱、太陽能即熱式供暖等新能源。開發使用新能源是實現南方小區集中供暖核心技術,也是任重道遠的。
本文出自金旗艦網絡部,轉載須注明出處,並加上可鏈接回原文的網址,否則會追究法律責任。